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曲陽雕刻藝術香飄海內外
曲陽宏州雕塑園林有限公司是曲陽特色石雕產業龍頭企業,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改革開放40年,作為一家民營企業,董事長劉紅立講述了一家小雕刻廠如何發展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大公司,實現藝術和企業的成功跨越。
高超的技藝奠定企業基石
現年49歲的劉紅立出生于曲陽縣雕刻發祥地羊平鎮南故張村,16歲拜民間藝人王同鎖為師,當時王同鎖是縣雕刻廠技術廠長。跟著師父學了三年,劉紅立成為技術能手,后來王同鎖還把閨女嫁給了劉紅立,這在當地成為一段佳話。
劉紅立研究發明的“石雕嫁接技術”,填補了國內雕刻行業的空白。他根據原石形態去適形創作,利用不同顏色的石材進行拼接、組合,巧妙做到“無縫拼接”,不著痕跡,妙趣橫生。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他被譽為“雕刻行業中的一朵奇葩”。
如今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曾獲河北省雕塑行業突出貢獻年度人物、河北省創業功臣等殊榮。
劉紅立說,從1980年到1990年,改革開放初期,曲陽的雕刻業以國有企業為主導,市場需求巨大,簡直是以產定銷,個體消費多,出口量也大,可以說產多少賣多少。
“那時候雕刻是個高收入技術活,學員一拖拉機一拖拉機地往雕刻廠運?!?989年,劉紅立20歲,他的兩件作品入選中央美院,在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展覽,獲得二等獎和優秀獎,當時賣了19500元。他一下子就成了萬元戶。
1991年,劉紅立作為曲陽縣16個委培生之一,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兩年深造打開了他對西方繪畫藝術的認知,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并奠定了雕塑美學基石,同時增強了創業信念。1993年,由他和愛人王改敏共同創辦的京曲藝術雕刻廠誕生。
把握國家政策,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開放,1990年到2000年,房地產、城市建設成為雕塑產品的主銷渠道。這時,曲陽縣眾多的民營雕刻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span>
劉紅立的公司能夠在同行中脫穎而出,除了技藝有其獨到的一面,關鍵還在于他緊緊把握住了改革開放中的利好政策和市場需求。
他介紹,早期,民營企業沒有出口經營權,產品由外貿公司收購,企業利潤得分給外貿公司一杯羹?!?994年,我們公司參加了廣交會,企業能夠直接面對全世界的客戶;1997年公司與英國一家大理石公司合資,爭取到國外投資;1999年我們公司自己有了進出口權,這在曲陽縣是少有的?!边@一系列舉措使公司利潤空間增大,企業駛上了發展的高速路。
目前該公司固定資產1.5億元,年產值2.5億元,現有高素質技術工人480名,其中工藝美術大師4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0人,持有全國雕塑設計資格證書的雕塑家8人。產品出口全國各地及歐美、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制了無數高質量的雕塑藝術工程。如天津灤水園大型歷史人物群雕,延安革命博物館大型群雕和浮雕,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文化廣場25米高的文化柱,這些有名的工程都是該公司的杰作。